大学生新闻网-为您收集全方位大学生新闻资讯!

大学生新闻网-为您收集全方位大学生新闻资讯!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学校课程 > 其他 >

南科大破题“钱学森之问”的初步实验

时间:2013-10-28 16:44来源:www.cdlchd.com 作者:www.pigseoer.com 点击:
我们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高考,还在于大学。南方科大应该是这次教育改革潮的领军了,不知道乘风破浪的南科大在这次改革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,不过至少改革过就没有失败! 前不
      我们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高考,还在于大学。南方科大应该是这次教育改革潮的领军了,不知道乘风破浪的南科大在这次改革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,不过至少改革过就没有失败!

        前不久,南科大大三学生杨鑫和陈杳结束了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实习,回到学校。

这一实习机会,缘于他们去年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上的出色表现。他们的研究项目“关于合成生物学研究的设计过程”引起哈佛教授吉尔的关注,相邀到哈佛进行两个月科研实习,共同开发世界第一款个体化医疗的平板电脑应用程序。

回来后,杨鑫写了篇实习心得,觉得这段经历“让自己收获良多”。而在今年9月,南科大学生李木春在听了朱清时校长的“第一课”后写下一段话,“这段时间,每一天都有新挑战、新收获,我渐渐感受到,自己已然投入到这场教育改革大潮中了。”

在“第一课”上,朱校长再次谈到创新型人才,他认为,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批判思维、想象力、洞察力、注意力和记忆力。

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?”这是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。承载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希望的南方科技大学,从诞生之时起,就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,用扎实的教育改革解答“钱学森之问”。

当学生们不约而同谈及“收获”这个词时,人们也许想知道,南科大的破冰前行,有了怎样的风景、怎样的收获?

质疑权威,和导师争论时可以互不相让

在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的课堂上,他从不让自己唱独角戏。

每次上课,他总和同学们坐在一起,随时讨论交流。他鼓励大家“打岔”提问,甚至要求学生当老师讲一堂课,而提出好问题或讲课时观点新颖的学生会在考核时加分。

“培养创新能力,从培养一个人的批评思维能力开始。”朱清时说,这是做原始创新最重要的能力。

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?刚从美国回来的领军教授朱宝亭欣慰地看到:期中考试时,有的老师的考题是以批判性态度讨论一篇顶尖学术文章,“让同学们批判平日里仰望的权威,多好的考题!”

       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,南科大学子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。

在南科大领军教授、教务长吴传跃眼里,学生们“积极主动,很有想法,不那么畏惧老师,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”。

贺建奎教授评价,“他们在对待学术时很较真,有时会因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和导师互不相让,死磕到底”。

在记者看来,他们潜心学习与科研,对很多所谓时尚毫不“感冒”,而谈到专业时眉飞色舞,兴奋得像个孩子。

正因如此,在学术道路上,他们比很多同龄人走得更远——

13岁入读教改实验班的深圳男孩王嘉乐已在《大学物理》发表多篇学术论文。今年8月,陈彬如同学在国际上学术水平最高会议之一的高登研究会议上,作为受邀唯一一名本科生,与顶级科学家同台作报告。

国家重点科研项目,院士和本科生一起做

今年8月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,南科大11个项目获资助。

中科院院士唐叔贤教授的项目《表面结构测定的新工具:低能正电子衍射》获得重点项目支持,“知道这事后,学生们都很开心,因为他们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”。

在中国,本科生参与前沿课题的机会不多,但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南科大,机会比比皆是。

“本科生参与科研,能锻炼遇到困难时找到问题关键和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,如果自己选修的课程知识不是很连贯,正好通过跨越式自学,培养出自己的创新能力。”朱清时说。

去年,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中,南科大两组同学分获金银牌。带队导师贺建奎欣慰不已,“经常带着同学们做前沿课题的努力没有白费。”

         由于科研工作需要强大专业知识储备,大部分同学都是“边做科研边自学”,有时课题做到一半,发现下面的知识点根本没学过,甚至是另外一个交叉学科。

“这时,你只能在导师的引导下去自学,自行寻找出路。习惯了这种探索型学习方式,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。”教改实验班学生陈杳说。

目前,南科大共有100多位教师,不乏院士、“千人”、“青年千人”等,来南科大之前,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国外一流高校带硕士博士研究生。现在,虽然多数科研基地还没完全建起来,但很多课题已提前开展,在临时实验室里,常有本科生忙碌的身影。

没有教授愿意看到学生“挂科”,他们更看重同学们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

在中国许多高校,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常和分数“打架”。

“一个有创新素质的人,知识少可以逐步学习弥补。如果没有创新素质,知识再多,也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。”朱清时认为,对于创新能力来说,知识是第二位的,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素质。

南科大正试图打破这样的僵局。

南科大实行“2+2”的教学模式,一二年级安排密集的基础课,三四年级再分专业,锻炼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。

对这样的课程设计,唐叔贤院士深有感触。他说,自己学的是物理专业,但在大学时因为没有同时学生物,现在开展科研时每每触及物理与生物的交叉领域就头疼,懊恼当年没有掌握这方面知识。让他欣慰的是,南科大学生尽管现在学得辛苦,却不会有这种“遗憾”了。

当然,这样“2+2”的课程,对学生的要求相当高。年初期末考试,南科大228名学生中,有30多人一门或一门以上科目不及格,比例高达13%。南科大课程设置与教学一度受到质疑。

由于8门课程全英文授课,加上头两年不分专业,上统一的数理化生基础课,考试时不擅长的科目很容易“挂科”,这令有些同学“吃不消”。

        学校很快对“挂科”学生进行辅导,帮助他们最终通过补考。同时,校方正在研究分层次教学,根据学生实际开设不同班级。

“没有教授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‘挂科’,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同学们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,所以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。”吴传跃教授说。

朱宝亭教授认为,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,似乎习惯了以分数论成败,反复做题背诵,储存更多知识应付考试。事实上,“一个学小提琴的孩子刚练时,错的地方还能慢慢改正,练久了,就很难再改回来了”。

我们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, 但一定努力让他们享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

上课时,唐叔贤院士总能带去让人出乎意料的道具,最近一堂课,他带去的是网球。

他把网球一次次抛出去,耐心讲述抛物线与地心引力的关系。他常和学生说一句话“You never know you don’t know(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不懂什么)”,希望学生慢慢地、扎实地掌握知识,不要贪快,“我保证,你们可以学到你们想不到的东西”。

“一位好老师优秀的教育方法,能够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素质的火花。”朱清时清楚地知道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。他认为,教学应把教育从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,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进行针对性地讲授。

学校鼓励教授创新教学,于是,有了气氛热烈的“聊天式”课堂,有了高数课堂上的诗歌“分享会”……

尽管有的科目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“啃下”,但同学们上课的热情与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。

谈及南科大的改革创新,南科大党委副书记李平有一个生动比喻:进入21世纪,我认为深圳有两个“特区”,一个是前海,一个是南科大。南科大,是一个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“特区”。

在这个“特区”,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陆续展开,比如,最近学校正为每一位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制订成长计划,根据每人的学习情况、职业规划等“量体裁衣”,帮助他们进行毕业论文、实习、出国深造等一对一的帮助。

吴传跃说,“我们不能保证每位学生今后都是伟大的科学家,但一定致力于让他们享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。”他认为,创新能力的培养非一蹴而就,需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等各个阶段的配套衔接,“希望南科大的改革,能为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探路”。

(责任编辑:www.dxsnews.cn)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